聽力障礙,恐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聽力障礙會造成大腦「認知負載」,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處理聲音,導致大腦功能退化,甚至萎縮。此外,也會影響正常社交,間接導致智力衰退。國外研究也發現,與聽力正常的民眾相較,罹患輕微、中度、重度聽力障礙的民眾,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恐分別增加2、3、5倍。
陽明大學與臺北榮總邀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耳蝸與公共衛生中心主任Frank Lin分享「聽障與失智」研究成果與臨床經驗,Frank Lin等人曾於2011年發表一項縱向研究,他們追蹤639名民眾超過10年,其中58人罹患失智症,184人有程度不等的聽力障礙,結果發現,聽力障礙會增加罹患所有類型的失智症的風險。
活動假牙的使用壽命有限,需要定期更換。老人習慣長期戴一副假牙,適應了以後就一直戴著一副假牙不更換。還有些老人覺得更換活動假牙過程麻煩,覺得活動假牙不更換問題也不大,實際上,一副假牙戴的時間過久,會加速牙槽脊的吸收萎縮,牙床會加速變低,建議老人每五年左右考慮重做新假牙。那麼老人戴活動假牙要如何做好假牙和口腔護理呢?首先飯後要取下假牙沖洗乾淨,漱口後再戴上。睡前把假牙摘下沖洗乾淨後浸泡在涼水中,不要用熱水或酒精,會使義齒變形。也可以使用假牙清潔液浸泡。如果戴假牙過程中出現壓痛、鬆動、咬合變低等情況,應該盡快回診,修改或更換不合適的活動假牙。就算沒有任何不適,也建議患者定期每隔半年到牙醫處檢查,發現並預防假牙的一些早期問題。本身已經無牙老人也要每天早晨用軟毛牙刷來刷洗牙齦、牙槽、舌頭與上齶。有的老年人舌苔較厚,易黏附食物殘渣,可用舌苔專用刷輕刷舌苔。對於牙齒的護理很多老年人觀念薄弱,對不清潔假牙威脅健康認知也不夠全面,以至於讓活動假牙對身體造成傷害還全然不知,所以老人一定要特別關注自己的假牙,這樣才能在發現不適應、不舒服及時調整。
陳亮恭表示,正常人的聽力可以聽到低聲細語,約在0到25分貝之間;如果大於25分貝的聲音才聽得到,已經是輕微聽障;如果聲音必須大於70分貝,就屬於重度聽障。陳亮恭解釋,一般人說話的音量約在60分貝之間,重度聽障者聽不到正常的說話聲。
此外,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17年底,國內65歲以上聽力障礙人口共有93,990人,占所有聽障人口的77%。相較於2000年,6牙齒矯正5歲以上聽障人口僅51,993人,隨著人口老化,預期聽障人口將逐年增加。
Frank Lin建議,65歲以上年長者若有聽力問題,應至醫院接受簡單的聽力評估,即使罹患聽力隱適美障活動假牙礙,透過配戴人工電子耳改善聽力,亦可避免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前牙矯正牙齒的移動並不會造成附連喪失及牙齦萎縮,然而在薄的頰側牙齦組織或很少的角質化牙齦,唇側的牙齒移動會造成骨頭開裂而造成牙菌斑堆積及牙刷傷害的環境最終形成附連喪失及局部牙齦萎縮。在厚的牙齦組織,即使向唇側的牙齒移動也不會造成牙齦萎縮。在薄的唇側牙齦組織或是缺乏角質化牙齦的情況,如果矯正的計劃是要將牙齒移向唇側,我們可以在矯正前運用適當的牙齦黏膜手術來增進牙齦。一旦開始前牙矯正治療,牙周病患者應該要密切監控任何牙周病理復發的症狀,必須要經常回診做專業的感染控制。使用最簡單的矯正系統以減少牙菌斑的堆積並有利於口腔衛生。由於牙周的降低,可以使用不同的骨頭錨定裝置,例如:mini-screw, mini-plates,或是植牙來控制牙齒的移動。矯正治療結束,一旦達到最後的牙齒位置,建議在牙周組織降低的患者採用一種永久的固定。通常是採用舌側固定的維持器。避免使用活動的維持器,為了預防牙周病牙齒病理性的搖晃移動。